朝鲜崛起之路
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朝鲜半岛终于迎来了光复的曙光。但随之而来的是半岛的分裂和南北方的对抗。为了展示各自阵营的优越性,美苏两大阵营开始了对朝韩两国的援助。
在苏联的支持下,金日成访问莫斯科,获得了大量的直接援助和债务减免。紧接着,他又来到北京,不仅获得了经济援助的承诺,还得到了大批的轻工业消费品。此外,数千名中国志愿军留在朝鲜,帮助修复基础设施,建设医院、学校等。东欧国家也纷纷向朝鲜伸出援手,其中东德更是将咸兴市改造成了一座现代化工业城市。
在民众的共同努力和社会主义阵营的大力支持下,朝鲜创造了"平壤速度"的奇迹,在短短几年内完成了战后重建。
没有战争负担,又有源源不断的援助,朝鲜可以轻松地选择自己的发展道路。作为一个曾经饱受侵略之苦的农业国,优先发展重工业成为了朝鲜的必然选择。
60年代到70年代,朝鲜的工业化进程如火如荼。工业生产以年均30%以上的速度增长,到70年代工业产值已占到GDP的75%。作为经互会体系中工业能力较强的国家,朝鲜不仅能获得低廉的原料和能源,生产的产品也能卖出好价钱。
在这样的形势下,朝鲜民众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60年代末,全国几乎普及了电气化,城市化率超过70%,人民享受着现代化的生活。虽然和欧美还有差距,但朝鲜当时的人均GDP已是韩国的5倍。
与此同时,依靠强大的重工业基础,朝鲜的农业生产也实现了大范围机械化。80年代,朝鲜几乎所有农业生产都使用机械,并全面使用化肥。不仅自给自足,还能向外出口粮食。1984年韩国遭遇水灾时,朝鲜还慷慨援助了数十万吨粮食。
苏联解体后,朝鲜经济陷入困境
80年代末,当世人还在为朝鲜的经济奇迹惊叹时,一场危机却在悄然酝酿。朝鲜经济高度依赖苏联和经互会体系,其飞速发展的根基并不牢固。习惯了在这个体系内"躺着赚钱",朝鲜对未来的危机缺乏应有的警惕。
1990年,苏联与韩国建交,朝鲜虽不满却也无可奈何。但到了1991年,情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经互会解散,苏联取消了对朝鲜的石油"友谊价",要求以市场价格支付能源费用。朝鲜还有些储备的卢布可以周转。可是,随着苏联的解体,俄罗斯也面临严重的财政困难,开始要求朝鲜必须用美元或黄金来支付石油费用。
这对朝鲜无疑是雪上加霜。多年来,朝鲜的产品质量不高,竞争力较弱,主要依靠经互会成员国的订单维系。失去了这个庇护所,朝鲜的商品在国际市场上难以立足,外汇收入的道路被堵死。本来苏联和经互会国家占朝鲜贸易总量的80%以上,而到了1995年,仅俄罗斯一国,这个比例就骤降到了3%。
没有了苏联提供的廉价能源,朝鲜的经济运转立刻陷入了"死循环"。买不到石油,工厂无法开工;开不了工,就生产不出产品;没有产品,就换不回外汇;没有外汇,就继续买不到能源。朝鲜经济遭受重创,基本的生产都成问题,更遑论继续现代化进程了。
农业生产也受到了沉重打击。农用机械和化肥都高度依赖进口能源,如今能源供应中断,农业生产骤然退回了小农经济时代。要知道,朝鲜本来耕地面积就不多,还常受自然灾害侵扰,没有农机和化肥,不到20%的农业人口根本无法养活全国。更何况此前朝鲜的城市化率已高达70%,农村劳动力本就捉襟见肘。
除了苏联,中国一直是朝鲜另一个重要的粮食援助来源。但1992年中韩建交后,朝鲜对华态度强硬,中国的粮食援助计划也暂告中止。加之1993年朝鲜退出《核不扩散条约》,发展核武器,招致西方国家的制裁,经济雪上加霜。
至此,朝鲜经济全面崩溃,国营商店的货架渐渐空空如也,民众生活每况愈下。本以为还能勉强度日,谁知接踵而至的自然灾害又给本就岌岌可危的农业生产以毁灭性打击。1994年之后数年的洪涝灾害,使粮食产量从鼎盛时期的1000万吨锐减到300万吨左右,远低于维持温饱所需的500万吨。到1995年更是跌至240万吨的谷底。
朝鲜民众的苦难生活
当经济崩溃和饥荒来袭,朝鲜民众的生活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农业机械化水平的下降,直接导致了粮食产量的锐减。人们清晰地记得,在经济鼎盛时期,朝鲜的农业生产几乎完全实现了机械化,化肥的使用也十分普遍。正是凭借着现代化的农业生产方式,这个国家才能维持较高的城市化率,让大多数人享受现代都市生活。可是现在,随着农机和化肥的短缺,农业生产一下子倒退回了几十年前的水平。
更雪上加霜的是,90年代中期连年的自然灾害给本就脆弱的农业生产雪上加霜。洪水冲毁良田,干旱烧灼禾苗,台风摧残农作物,一次次的天灾让粮仓越发见底。粮食年产量从鼎盛时期的1000万吨跌至300万吨以下,远低于温饱线。到1995年更是跌至240万吨的谷底。
在"苦难行军"最艰难的1997年到2000年,每个朝鲜人每天的口粮被降至了100克。这是什么概念?要知道,对于成年人来说,仅仅一顿正常的午餐,主食就需要150到200克,再加上蔬菜、肉蛋等副食,总量至少在400克以上。而现在,朝鲜民众一天的口粮,仅仅相当于半碗米饭。
在饥饿的阴霾下,朝鲜民众的生活困苦到了难以想象的地步。到处可见骨瘦如柴的人们,蹒跚在街头乞讨。不少人因为长期营养不良,身体机能逐渐衰退。据后来的调查,苦难行军后的朝鲜青年,无论身高还是体重,都显著低于同期的韩国人。
更悲惨的是,大量的人直接死于饥饿。根据人口统计数据的推算,因粮食短缺而死亡的朝鲜人,保守估计也在60万左右。这其中既有老弱病残,也有正值壮年的劳动力。在粮食紧缺的时候,甚至一袋大米就能换一个漂亮的朝鲜媳妇。
面对如此惨烈的灾难,中国、美国、韩国、俄罗斯等国家,都向朝鲜提供了大量的粮食援助。据统计,仅1996年到1999年,中国就无偿援助了50多万吨粮食。如果没有国际援助,朝鲜民众的处境只会更加糟糕。
朝鲜的教训
朝鲜战后的经济崛起,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苏联和社会主义阵营的慷慨援助。从资金、技术到人才,社会主义兄弟们给予了朝鲜全方位的支持。尤其是源源不断的低价能源,更是为朝鲜的工业化注入了强大动力。正是在这样的温室环境中,朝鲜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一度成为社会主义阵营的明星。
但是,过度依赖外部援助,也埋下了危机的种子。习惯了在经互会体系内的优待,朝鲜对外部环境的变化缺乏应有的警惕和准备。当苏东剧变风起云涌之际,朝鲜非但没有未雨绸缪,反而坚持既有的计划经济模式不动摇。错失了80年代改革开放的良机,朝鲜经济体制的弊端日渐凸显。
更致命的是,朝鲜长期将意识形态斗争置于经济建设之上。为了维护体制,大量资源被投入到军事和对外援助等非生产性领域,而民生和经济却日渐承压。这种本末倒置的做法,进一步削弱了朝鲜经济的韧性,加剧了危机的蔓延。
即便困境重重,朝鲜民众依然展现出了非凡的坚韧。在"苦难行军"最艰难的岁月里,他们勒紧裤腰带,同舟共济,靠着顽强的意志熬过了一个个难关。如今,尽管形势依然严峻,但朝鲜经济已经出现了一些起色。只要朝鲜政府能从历史的教训中汲取智慧,在扩大开放、深化改革的道路上砥砺前行,这个饱经磨难的民族,必将重现曙光。
#春季图文激励计划#